其实关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与可靠性问题,一直以来都是新能源行业最为重视的课题。
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网上新闻频频报道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,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多与电池有关,于是动力锂电池的安全问题成为了这几年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。
人们日常说的安全性,是电池在正常使用(包括正常范围内的滥用)的时候,会不会自发性的出现安全问题,比如自燃,突然爆炸,或者是突然掉电、漏电等使用异常。
而技术角度的安全性是指电池在滥用条件下,失效反应的剧烈程度。滥用条件是按照国标《GBT31485-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实验方法》执行,有过放、过充、外短路、挤压、跌落等;失效反应包括漏夜、起火、爆炸三种。
这二者有一定得关联性,又不尽相同。乐竞web版登录入口-乐竞online(中国)可以把“安全性”这个概念分为“可靠性”和“失效反应剧烈程度”两个定义。“可靠性”就是指正常使用的风险度;“失效反应剧烈程度”就是上述按照国标实验进行测试时的反应剧烈程度。
可以发现,一般情况下120℃及以下的温度,都是安全温度(不会发生起火、爆炸),60-120℃是锂离子电池劣化但安全的温度。导致发生起火、爆炸是需要瞬间达到120℃以上的,才是上图中的“诱因”。
1)内部短路,就是内部有异物将隔膜刺穿(仅10微米厚),导致内部正负极直接接触,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,这也是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;
2)过充(过压),一般是三元正极材料过充至5.0-5.2V之间时,会具有强烈的氧化性,氧化电解液/隔膜,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;
3)高温,极端条件下从外部将电池包加热到120℃以上,或电池壳体的局部在瞬间接受到大量的热量(例如外电路通过壳体短路)。
除了上述三点外,其他的因素都不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起火、爆炸;也可以说其他不安全因素都是这三者的变形。